柔光滤镜、十级美颜、削骨磨皮……在一些电视剧中,演员的脸上毛孔消失、皮肤纹路消失、眼袋和卧蚕消失,完美无瑕到几乎失真的程度。
这种现象在节奏更快、制作更趋“快餐化”的微短剧中同样存在,不少网友直言,微短剧里的演员常常“剧里一个样,线下另一个样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美颜不仅局限于演员的外貌,影视创作中同样存在过度修饰的现象。
比如,算法预制完美人设。制作方通过大数据绘制“情感偏好图谱”,塑造出“霸总+忠诚”“坚忍+甜美”等复合型人设,角色的一言一行皆经算法调校,生活轨迹也被品牌植入“填充”。创作者甚至将这种数据驱动模式套用于中老年角色,制造出脱离现实的“老年玛丽苏”叙事。
比如,角色以算法消解矛盾。为适配短视频平台的流量指标,创作者将复杂的社会议题简化为“金句和解”“总裁救赎”等爆款桥段,形成一套标准化的“爽感配方”,用技术抹平现实困境与深层矛盾。
再如,流量调制情感生产。创作愈发依赖网红背景音乐数据库、预设滤镜和弹幕热词库,情感表达被降格为可批量复制的“情绪包”,以强刺激性策略维持用户黏性。
![]()
过度美颜的脸,会让人觉得失去了皮肤的质感。同样,过度提纯的创作,也会让人觉得空洞乏味,失去了艺术作品应有的真实感和生命力。经过美化的剧情,也会传递拜金炫富、物质至上等负面价值理念,非常容易让青年群体对社会和人生形成片面认知。
分析影视创作过度美颜的倾向,我们可以看到背后的技术逻辑和资本逻辑。
在AI能生成脚本、大数据可以洞察受众喜好的时代,部分创作者不再深入生活现场,反而将热搜话题等同于时代脉搏,把算法推荐奉为创作捷径。
与此同时,部分创作者的逐利心理进一步助推“美颜”泛滥。他们往往青睐“可视化爽感”,倾向于以精致滤镜、流量明星和标准化桥段快速提高点击率,现实题材的厚重与社会复杂性因而被稀释。
回顾那些经典的影视作品,它们从不依赖美颜和包装来吸引观众,而是凭借扎实的剧本、精湛的演技和对人性、对社会的深刻探讨来打动人心。
影视创作不能过度美颜。当下影视市场,观众审美日益成熟,对作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,只有回归创作本质、尊重艺术规律,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留下值得回味的经典印记,也才能承载起更厚重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。